據中國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分析,“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工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2015年行業總產值有望達到16萬億元,比2010年提高80%。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石化裝備業將面臨諸多挑戰,設備水平約束、研發能力不足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并存。但換個角度來看,在行業裝備更新換代、技術研發水平提升、淘汰落后產能的“由大變強”進程中,必然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在10月14日舉行的中國石油石化投融資大會和之前舉辦的中國國際石油石化大會上,與會專家均呼吁,石化裝備有關企業及投資商應提前布局,搶占“十二五”行業升級進程中的發展與投資機遇。
石化業發展前景廣闊 裝備制造蘊藏巨大投資機會
在日前于天津舉行的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與會政府官員和專家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多省市將裝備制造業作為重點優勢項目予以支持,石化裝備業發展空間廣闊。
一是“十二五”石化關鍵裝備發展空間廣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持續發展,內需釋放,預計GDP仍將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國內煉廠的裝置規模將隨著一批大煉廠建成及原有煉廠改擴建投產而進一步提高。加之新建的千萬噸級煉油基地中多數帶有百萬噸級乙烯裝置,我國煉油業的煉化一體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
據預計,2015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02億噸;煉油能力將由目前的5億噸增至6億噸;乙烯產能由1400萬噸增至達到2160萬噸。中石油規劃總院副總工程師張福琴測算,今后5年,我國將每年新增約2000萬噸煉油和100多萬噸乙烯裝置需求。
未來5年,我國煉油、乙烯等石化關鍵裝備將迎來發展良機。“十一五”初期,千萬噸級煉廠大致的投資是120億元,而目前再建一座同等規模的煉廠,投資額需達到170億-200億元。在石化產品成本中,與投資有關成本約占三分之一,而裝備投資在石化投資中所占比例最大。大體上煉油裝備投資占工程投資的40%左右,化工裝備投資所占比例更高達50%-60%。張福琴認為,石化設備投資將隨著油價上漲而大幅增加。
二是劣質原油和非常規油氣化工裝置需求將持續增加。目前,世界原油重質化、高硫化和高酸化趨勢明顯。據美國《世界煉油》預測,世界原油平均API度將從2000年的32.5下降到2015年32.3,含硫量比例將由2000年的1.14%增加到2015年1.25%。
從我國的煉油現狀看,我國煉油設施以含硫加工為主,全國只有一座可以加工含酸劣質原油的煉油廠。未來高硫、高黏度劣質的原油將大幅增加,因此,我國煉油企業必將選擇多加工劣質原油方案,提高加工劣質油適應性改造的投資將持續增長。
此外,可以預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頁巖油氣等非常規資源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減免頁巖油氣資源稅、財稅補貼方式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進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快實現規模化發展。由此帶來的煤層氣、油砂、油頁巖等煉化裝置需求也將快速增加。
總之,“十二五”期間,我國煉油、乙烯等石化關鍵裝備的研發和投資都是“大手筆”,有望提前步入春天,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石化裝備制造業有待升級 設備開發尚未形成體系
面對石化裝備行業升級的巨大市場需求,我國石化裝備技術經多年國產化攻關,行業水平雖有顯著提升,但在高端裝備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據海關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513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39%,其中出口2584.83億美元,同比增長32%;進口2553.47億美元,同比增長41.14%,且大多為高端裝備。目前我國高端裝備的自主創新進程緩慢,首臺(套)高端裝備研發應用面臨諸多困難。
一是目前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一般設備制造能力過剩,但重大裝備制造能力不足。在10月14日舉行的中國石油石化投融資大會上,李勇武表示,我國石化行業裝備絕對值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德國的1/3,而且大型骨干企業較少。盡管在我國東北、西北以及南方都有石化裝備制造企業,但是真正有自己專利、軟件以及設計制造一體的生產廠商并不多。
同時,我國石化重大裝備的軟件技術開發水平基本上仍停留在模仿階段,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不夠,更缺乏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較少。目前,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石化關鍵設備不能制造,比如,低密度裝置的超高壓往復壓縮機,雖然國內制造的25萬噸/年級別聚乙烯氣相反應器已用于上海和揚子70萬噸/年乙烯改造項目中,但在設計方面還存在難度。
二是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待提高。我國石化設備制造企業通常以企業大修方式進行安全性維護,而國外先進企業對設備啟用到后續監控,早早設計了維修費用最小的預期目標,著手進行設備可靠性與穩定性管理。以索羅斯公司為例,該公司維修專門制定了維修指數以及設備耐用度考量體系,實時監控,極大降低了維修成本和企業風險。
三是設備開發水平達不到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張福琴說,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的標準基本上以參考國內標準為主,與國際標準脫軌嚴重。按照國際標準,石化設備出口還有待于進一步認證。隨著石化裝置日趨大型化,為適應新要求,一些已攻關成功的裝備必須不斷提出新的攻關目標。
技術與裝備同步升級 捆綁經營搶占龐大市場
在石化行業產值劇增、石化企業規模化及行業發展空間廣闊背景下,石化裝備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行業先機稍縱即逝。分析認為,包括Stone-Webester(S&W)、Lummus、Linde、KelloggBrown&Root(KBR)等在內的諸多國際石化裝備公司,在以裝備經營為根本的同時,將高附加值的行業技術與設備進行捆綁經售,獲取高額價值。中國煉油、乙烯等領域引進的很多設備都由海外技術專利商指定,承擔了巨額技術成本。我國需借鑒國外經驗,走技術專利化、技術與裝備捆綁式經營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首先,培養和強化自主知識產權意識。張福琴建議,以專利為保障的裝備技術是實現捆綁經營的前提,裝備要跟技術緊密結合,形成新技術。韓國和日本的經驗實際上即以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為基礎,“集成”新技術、推出新產品,然后販銷國內外,也屬于創新。
其次,構建石化裝備行業生產、設計、研發與制造一體化平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偉才說,國內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應以用戶需求為主,著眼于石化裝備研發,即研發過程要有的放矢,帶著需求研發。舉例說,我國包括武漢、撫順、大慶等地國產化重大石化裝備改造項目,要與新設備制造單位統一協調,提出明確需求,確保研發資金、研究成果用于石化工程,通過試車、運行等流程檢測實際水平,提升研發能力。
第三,加強行業整合,以規模和市場加速裝備技術提升。遼寧奧克化學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王忠民說,石化行業屬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優勢是企業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但獲取技術優勢受限于諸多因素。我國應以石化作為基礎性產業,高度整合國內資源,依托不斷增長的石化產業規模及國內市場需求,加強大型國有石化企業先進技術交流。李勇武認為,石化行業相關協會應組織編寫國內各企業先進石化技術目錄,加強交流,實現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行業協會協調組織,靠企業運作實現整體水平的大幅提升。
德蒙空壓機配件網由德蒙(上海)壓縮機械有限公司編輯主辦,總部位于上海,德蒙空壓機配件網擁有全國空壓機配件領域最具完整的電子數據資料庫,眾多品牌的空壓機配件產品,是中國消費者選購空壓機配件產品的重要途徑。
上一條新聞: 安徽合肥機械工業產值5年增近3倍
下一條新聞: 壓縮空氣系統高效節能解決方案